吴建浓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中医院副院长
浙江省医学会教育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营养与代谢分会委员学会
浙江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兼秘书
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项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2项,主持教改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年,浙江中医院吕宾教授团队在《GutPathogen》发表了一项关于益生菌制剂治疗AAD疗效的研究[1],此策略或可为临床所借鉴。本文将借此契机,对AAD的诊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发生率高,危害严重,不容忽视
既往我们认为AAD的发病率很低,只有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并出现腹泻后,才考虑AAD,但随着研究进展,AAD的高发病率、多风险因素逐渐为学界所认识。
对22项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在儿童中,AAD发生率在4.3~80%,中位发生率可达22%[2];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成人患者中,AAD发生率在7~33%;老年患者更高,可达10~37%[3]。
对于儿童,AAD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宿主因素(如年龄)和破坏性因素(如抗生素),1~2岁的年幼儿、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等人群的发病风险较高,对于成人而言,AAD如产气荚膜杆菌相关性AA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80岁,女性,使用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3]。
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AAD可以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和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4]。
单纯性腹泻及结肠炎。单纯性腹泻最常见,临床表现轻,一般在应用抗生素4~10天后出现,主要表现为水样便,腹泻3~10余次/日不等。结肠炎患者腹泻频率较单纯性腹泻严重。
PMC。除水样泻外,还可以有腹部绞痛、发热、白细胞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导致低蛋白血症、水肿、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并发中*性巨结肠、肠道穿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