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胆囊息肉成为体检报告异常项目中的“常客”,有些人觉得无所谓,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有些人却觉得会癌变,得小心提防着,究竟危不危险?那么,什么是胆囊息肉呢?
正常的胆囊是一个小袋子样的器官,囊壁很薄,也就1到2毫米,也很平整光滑。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胆囊壁上向胆囊腔内长出一个小的突起,就好像平地上隆起一个小土丘,超声科医生就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息肉”。也有的书上说是“胆囊隆起性病变”。在超声的广泛应用之前,这一病变大多是在胆囊切除的标本上发现的。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有5%。
胆囊息肉的症状
1、隐痛:一些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出现像胆结石发病时类似胆绞痛的症状,反而胆囊息肉的症状表现比较不典型,多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多数患者不了解该症状,就为胆囊癌的发生筑造了温床。
2、无症状: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需要提起大家注意的是,无症状胆囊息肉的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多数胆囊息肉在癌变中乃至癌变后都无明显症状,在不知不觉中癌变是胆囊息肉的一大特点。
3、胆绞痛:胆囊息肉并发胆结石时会使胆囊癌的发生机率提高,当胆囊息肉并发胆结石时会表现为上腹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放射到肩背或胸部,伴恶心呕吐,如果同时并发胆道感染,可随之发生寒战、发热、*疸。
临床上将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种。
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
临床上,非肿瘤性息肉居多,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
①胆固醇性息肉
也叫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
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沉积在胆囊粘膜上,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就会形成泡沫细胞堆积,变为息肉。其常多发,且直径一般在1cm以内。
由于胆固醇性息肉本质上不属于新生物,所以一般不会癌变。迄今为止,也未发现胆固醇性息肉癌变的报道。
②炎性息肉
它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的肉芽肿,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胆囊炎或胆结石。
炎症性息肉的主要成分是慢性炎症细胞和纤维细胞,直径多小于5mm,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胆囊腺肌症
也叫“肌腺症”,是黏膜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胆囊壁肥厚性改变,常并发胆石症。是否恶变目前仍存在争议,但可以认为癌变率较低。
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
肿瘤性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
它的发生与胆囊黏膜上皮慢性炎症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单发于胆囊体、底部,短时间内生长较快。
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目前,国内外都公认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恶变率约10%。但如果腺瘤样息肉直径超过1cm,癌变率可高达30%!
手术条件
大部分胆囊息肉不会癌变或癌变风险低,一般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胆囊息肉满足以下情况,则癌变的风险较高,通常建议切除。
1.息肉直径≥10mm,建议直接切除。因为息肉越大,癌变风险越高。
2.息肉6mm≤直径<10mm,但有以下危险因素,建议切除:
①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②单发、无蒂息肉(包括胆囊壁增厚>4mm),且迅速增大(在6个月、1年、2年~5年随访期增大2mm以上);
③年龄超过50岁;
④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⑤息肉的基底较宽;
此外,如果胆囊病变引起不适,或超声检查提示胆囊息肉血供丰富,怀疑癌变,也建议切除。
胆囊切除了会有什么影响?
很多人对胆囊的功能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胆囊是产生胆汁的地方,其实不然,肝脏才是真正生产胆汁的地方,而胆囊不过发挥着购物袋一样的储存功能。一般来说,胆囊切除之后会出现短期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油脂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时间从几个月到1、2年不等,因人而异),但是随着机体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胆管会代偿性增粗,部分代替胆囊的功能,胆总管下括约肌也会出现节律性开关,以适应食物的消化,从而慢慢恢复以往的状态。
虽然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有可能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或增加发生大肠癌的风险等,但是其几率较低,完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过分担忧。以上手术适应症的确定,也已经是参考了这些术后风险,权衡利弊的结果。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