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今日小寒中西并重,化痰平喘有妙招
TUhjnbcbe - 2021/5/20 18:23:00

节气养生·要略

本期

话题

中西并重,化痰平喘有妙招!

民间有俗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到了小寒,最寒冷的日子要来了,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咳嗽、咳痰十分扰人。现与大家分享一些适合居家操作的化痰平喘方法,以助大家健康度过这个寒冬!

主讲宋明明副主任中医师

针灸推拿学硕士。擅长:吞咽障碍、脑中风后遗症、眩晕、痛症(颈椎病、腰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颤症、认知障碍、顽固性失眠、脊髓损伤等神经内科疑难杂症。提倡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针灸的优势,辨证施治。

#小寒时节,感寒受冷,咳喘频发。

#中医调养宜艾灸温阳,化寒痰平喘。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此时艾灸可取

肺 俞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支气管哮喘、肺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症。

膏 肓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足三里

位置: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下肢痹痛等,为长寿第一保健要穴。

定 喘

位置:经外奇穴,位于项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具有止咳平喘,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肩背痛等病症。

#小寒时节,阳气在内,阴寒在外。

#西医护理宜呼吸训练,促炎症吸收。

呼吸康复训练是指为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的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方法参考如下

一、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2~4小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末屏气片刻然后爆发性咳嗽,促使分泌物从远端气道随气流移向大气道。

二、胸部叩击: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腕部放松,迅速而规律地叩击胸部痰液聚集肺叶。从肺底到肺尖、从肺外侧到内侧,每一叶叩击1~3分钟。叩击同时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叩击时间15~20分钟为宜,每日2~3次,餐前进行。

三、缩唇呼吸:缩唇呼气增加气道外阻力,可防止气道过早闭合。患者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或1:3。

四、腹式呼吸锻炼:作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锻炼2次,掌握腹式呼吸后,应将缩唇呼吸融于其中,能有效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调动通气的潜力。

五、呼吸操练习: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有嘴。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上移吸气,下滑呼气,10~20次;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四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

#上述方法均为“治已病”

#日常生活中更应该注重“治未病”。

即小寒已至,需渐进性进行耐寒锻炼。

当寒冷刺激时,鼻黏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新陈代谢率降低,细菌、病*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心脑血管收缩,轻者头痛、头晕,重者脑血管破裂、堵塞,发生脑溢血和脑血栓,且心绞痛发作频繁,乃至心梗。

人们对冷的反应一般以加衣盖被御寒,这是被动,积极主动的办法,应尽早进行耐寒或冷适应锻炼,增加抵御寒冷功能,提高身体素质。耐寒锻炼适用于所有健康人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左侧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小寒中西并重,化痰平喘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