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很多人有疑问,比如欧美人产后百无禁忌,出产房就喝凉水,并且很快就上班了,好像也没听说有月子病嘛。日本人也是*种人,产后自己带小孩还做家务,她们有没有落下月子病呢?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及日本女性中、老年时期患关节病变人群比例明显高于中国女性。那么,坐月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1.什么叫坐月子
女性,从怀孕到分娩经历了生理、心理方面的巨变。产后可能是一生中身体最为疲劳、虚弱,心理最为脆弱,最需要充分休养、家人关爱的阶段。所以坐好月子对每一位新妈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坐月子——一般指孕妇经过怀孕的过程,在生产之后的30天-40天内,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以及休养的方式。一般顺产坐月子30天;剖腹产需好好调养42天。分娩之后产妇身体内外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坐月子是为了调理身体,让产妇的身体更好的恢复。
2.坐月子,改变体质的最好机会
怀孕生产期,是能够改变女人体质的最好机会。中医认为生育消耗肾中精气,且生产的过程消耗体力、耗伤气血。现代医学证明孕妇在孕晚期全身关节、韧带在激素的作用下均呈松弛的状态。产褥期产妇通过排恶露促进子宫修复至孕前状态,通过排汗以消除水肿,同时产妇还承担了哺乳等任务,故而产褥期的调养对身体机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原本体质好的产妇,采用正确的坐月子方法,可逐渐恢复怀孕之前的身体状态;而原先体质较差的产妇可利用坐月子的时机,采用正确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来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
如何坐月子才是科学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产后身体主要的变化。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虚”和“热”。何谓“虚”呢?祖国医学认为:由于妊娠和分娩损伤,易使全身关节出现松弛、空虚之象;此外生产过程耗伤气血,产后易出现气血两亏,而肌肉、关节、骨骼等部位得不到气血充分温煦、滋养,易发生麻木、酸疼之症,故有产后“百节空虚”之说。此外,中医认为,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是需要消耗母体肾中精气的,而生产过程无论顺产还是剖腹产都会耗伤元气,故而产妇普遍会出现体虚之象,比如:神疲、乏力、气短、腰酸、头晕等症,与孕前甚至孕期都判若两人。第三,产后元气大伤,属中医气虚之证,多表现为腠理空虚,即汗孔开合失司。故而大多数产妇易表现为动则汗出,即无论什么季节,吃饭、喝水、喂奶、焦虑、紧张时都会大汗淋漓,这在孕前是难以想象的,并且这种现象会持续整个哺乳期,一旦断奶才有所缓解,慢慢恢复至孕前状态。同时,因为大量出血、出汗,产妇均不同程度出现阴虚之证,突出表现为产后10-14天内盗汗(夜间出汗,初醒时明显),并伴随有明显的潮热、心烦、失眠等症。西医称此现象为“褥汗”,并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是通过出汗消除孕期水肿的一种方式。但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这种盗汗现象每个人持续时间是不同的,时间长短和产妇孕前体质呈正相关。一般正常人持续约半个月,也有体质属中医“气虚”的产妇持续1个月左右。这种不由自主的出汗非常痛苦,常常使产妇夜间湿透衣服2-3次,此时应该及时擦干,迅速更换干爽衣服,否则夜间阴寒之气较重,产妇腠理疏松,汗孔大开,风邪最容易乘虚而入,导致新妈妈出现头痛、四肢关节疼痛甚至感冒。所以,产后坐月子期间甚至整个哺乳期,产妇都应该注意避风,少去公共场所,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不可贪图一时凉爽而落下病根。
何为“热”呢?产后妈妈通常不是感觉畏寒、肢冷,相反绝大多数新妈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多汗、口干、心烦、失眠、口腔溃疡、痤疮、便秘等症,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产乳量越多的产妇症状越多、程度越重。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上火”呢?怎么改善?可以吃“降火”的食物么?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症状来看,以上均属热象,和孕期常出现的怕热、便秘、痤疮等热象虽有类似的地方,但此时为“虚火”,和孕期属“实火”有本质区别。实火可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而虚火只能用滋阴降火的方法。究其原因,主要一由于生产过程耗伤津血;二者产后哺乳,乳汁又为精血所化;三者产后多汗;以上种种均导致体内阴液大量损耗,日久必然出现火旺之症,只是这种“火”为阴津、阴血不足所致,而并非由于“阳气有余”,所以不能妄用清热之品,比如绿豆、百合、*连之类所谓“泻胎*”之品,而是可采用麦冬、玉竹、芦根、太子参、银耳、枸杞之类滋阴的食物或药物,改善虚热的症状,使人体重新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
3.坐月子需要多长时间
关于坐月子的时间,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之说。产后1个月称为“弥月”,即我们常说的“月子”。广义的“月子”指分娩后的3个月。这里的3个月,对应的就是“百日为度”。现代医学认为,坐月子的时间应该是42天左右,即所谓“产褥期”。通常认为经过6-8周的修养,恶露完全消失,产妇的子宫降入骨盆,并恢复到孕前大小。目前顺产产妇恶露完全结束基本要28-30天左右,剖腹产产妇基本需要38-42天。而不同体质产妇恢复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气虚体质产妇普遍恢复较慢,因而需要休养的时间也更长。
4坐月子的宜忌
4.1.居室宜避风寒,衣着需温凉适宜,以免感受外邪;
产妇气血两亏,腠理疏松,易感受外邪而生病。即使是感冒,考虑很多新妈妈需要哺乳,很多药物不能服用,所以很难迅速痊愈,原有的计划都会被打乱,所以其所处居室要避风寒,产妇也应着长袖长裤,并穿上袜子,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出门,并避免去公共场所。
4.2.饮食宜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勿食生冷坚硬,勿食肥腻,以免食伤;
产妇因体内激素原因,牙齿松软,不耐寒热,所以不宜吃坚硬的食物。而产后气血两亏,脾胃功能偏弱,坐月子期间活动较少,所以饮食宜清淡而易消化,不宜大肆进补。特别是产后7-10天之内,乳腺管未完全通畅,不宜过早进食肥腻动物食品,否则处理不当易导致乳腺炎的产生。此外,坐月子期间不宜吃生冷食物,所谓“生”即生食,如生鱼,生肉等,“冷”既包括温度较低的食物,如冷水、冷的饭菜、水果、酸奶等,也包括性寒的食品,比如绿豆、螃蟹等。否则轻则导致一时性的胃痛、腹泻,重则伤脾胃阳气,留下病根;此外,寒凉之物还会减少恶露的排出,影响子宫的修复。
4.3.不宜操劳、过分活动,注意保护关节;
因产后百脉空虚,风寒之邪易通过关节、皮肤,进入体内,酿成日后头痛、关节酸痛的毛病,故产妇应避风,且不宜碰凉水。此外,坐月子期间子宫尚未恢复至正常位置及大小,也不适合激烈运动,否则易导致足跟痛、腰酸等症。坐月子主要的目的是让产妇恢复体力,让负担过重的生殖器官恢复原来的状态,所以宜静养,不宜操劳。而母乳喂养的新妈妈本身因为要3小时喂奶1次,也常常疲惫不堪。所以新妈妈们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要多休息,保证睡眠,减少娱乐时间,如看电视,对恢复体力以及产奶是大有裨益的。
4.4.保持心情舒畅。
月子期间,产妇处于激素迅速下降的过程,伤口还未复原,哺喂母乳的困难、身材的改变、对照顾新生儿的焦虑等问题,常常困扰产妇,所以此阶段新妈妈情绪特别敏感,容易忧郁、哭泣,甚至会得产后抑郁症。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为肝血所养,产后本已气血两亏,若再哭泣则可能造成迎风流泪等症。此外,足厥阴肝经经过双侧乳房,情绪低落或愤怒均会影响肝经气血流动,进而引起产妇突发泌乳减少或急性乳腺炎,因此希望新妈妈尽量保持心情愉快,先生及家人也要多多给予支持,帮助新妈妈度过这个难关。
5.产后食疗
根据产妇身体状态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产后第一周,产妇表现为出汗多、恶露多且乳房大多数处于充血水肿期,所以可以在食材中加入一些促进排水,排恶露,通乳腺之品。如:红豆、薏苡仁、山药、茯苓、玉米须、当归、黑木耳、金针菜等。
⑵产后第二周,出汗减轻,恶露减少,乳腺稍有不通,故而可稍加补肾、养血之品,但仍宜清淡,不宜油腻或滋补太过,防止急性乳腺炎的产生。补肾可用杜仲、小米、黑芝麻、核桃、腰果、板栗等;养血可用藕(熟)、菠菜、海带、花生(衣)、血糯米、红豆等。
⑶产后第三——第四周,褥汗基本无,恶露量少而有反复,乳腺基本通畅,故而可以以补气养血、下乳、补肾强腰为原则,适当食补,汤可以荤汤为主。此时,发奶汤品方可大量摄入。但要适当控制甜食。忌辛辣刺激、易致兴奋之品。此时,若产妇脾胃功能正常,可适当用中药调补。
6.小产也需坐月子
顺产或剖腹产的孕妇,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天后自然娩出,属瓜熟蒂落的过程;而小产者或由于身体较差导致滑胎,或由于某些原因强行终止妊娠,因此对子宫损伤较大。此时如果不能通过坐月子修补受伤的身体机能,身体将会越来越差,可能造成腰酸背痛、面色暗沉、免疫力低下、月经不调等病证,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不孕、习惯性流产等。因此,流产孕妇亦需坐月子,一般建议孕期三个月内小产者调养7天;三个月到七个月者调养14天;七个月以上者调养30天。
7.月子病有哪些
坐好月子可以很好的改善身体素质;相反,如果错失月子*金期,产妇将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后遗症。例如:
各种不明原因疼痛:头痛、腰酸背痛、足跟痛、腕关节疼痛等
虚寒体质:免疫力差、脾胃虚寒——易胃痛、腹泻等;
妇科疾病: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早更等;
皮肤问题:*褐斑、荨麻疹、皮肤过敏等;
眼睛问题:干眼症、视力下降、迎风流泪等;
其他:脱发、耳鸣、夜尿频繁、失眠、盗汗等。
甘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