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乳腺增生
作者/王居易
案例1
郭某,女,42岁,年1月9日初诊。
主诉:经前左乳胀痛3年余,加重2个月。
患者3年前于产后出现左乳轻微胀痛,多于经前出现。曾行超声检查示“乳腺增生”。近2月疼痛频率较前密集,程度也加重,呈胀痛,有时刺痛。某医院诊断为“乳腺纤维瘤”。有宫颈糜烂病史,已治愈。月经周期28天,行经7天,经血色红,有血块,无痛经。
症见:口干苦,性急。大便干,一日一行,但素体腹部畏寒,遇冷即痛泻。舌胖、唇红、苔薄白,脉弦细。
年12月3日,医院乳腺超声示:双侧乳腺增生,左乳多发实性结节(左乳可见多个低回声区,较大位于11点位、2点位,大小分别为0.45cm×1.33cm和2.63cm×1.63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彩色多普勒示其内血流信号不丰富)。
经络诊察:手太阴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厥阴经、少阴经。
选经:厥阴经、少阴经。
选穴:天池(左,揲)、极泉(揲)、郄门、阴郄、中都。(编者按:揲法是王居易老师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法,作用下文中有描述)
二诊:首诊后2日乳痛有所减轻,近2日适逢经前,疼痛复作。自觉左乳结块有所缩小,较前变软。偶有左颈、左乳外上、左腋下刺痛感,一过性发作,无规律。舌胖质淡暗,边略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细。取穴同前,加揲双天池。
三诊:1月18日月经来潮,乳痛较经时减轻,已无刺痛感,但有时仍觉一过性钝痛,每日2-3次。自查觉左乳结块已不明显。舌胖,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太阴经、厥阴经、足阳明经异常。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1个1cm×1cm结块,质中,轻压痛。针取穴同前。揲天池。
疗效:治疗3次疗效明显,继续治疗到第6诊开始配合中药四逆散加减,疏肝通络、化痰散结、温阳健脾。乳痛明显减轻,乳腺增生的结块也缩小。年5月4日医院乳腺超声示:双侧乳腺增生,左乳多发实性结节(左乳可见多个低回声区,较大位于2点位,大小0.62cm×1.17cm,形态规则)。属显效。
医案解读
患者乳房胀痛3年,加重2个月,西医诊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3年前出现乳房肿痛、刺痛感,最近2个月发作较频繁,以左侧乳房为重。经络诊察发现手足厥阴经、手少阴经、手足少阳经和手足太阴经异常,并在乳外上缘摸到一个结块,左侧极泉和天池穴也有异常。由于患者的乳痛部位与其乳腺结节位于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另外,其他症候如口苦、易急躁、脉弦、月经经水有血块与其异常经脉有对接,故选厥阴经、少阴经治疗。
先揲左侧天池、极泉,从浅层逐渐往深层揲,分开组织的粘连,令组织之间的体液能流动,有疏泄、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天池位于“腋下三寸,乳后一寸,著胁直腋撅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主胸膈烦满、腋下肿”;极泉位于“臂内腋下筋间,主胁痛悲愁”。(《针灸聚英》)后针手足厥阴经的郄穴郄门、中都,与手少阴经的郄穴阴郄,皆通过控制本经的气血流量而达止痛之效。
治疗2次,患者乳痛明显减轻,而且自查乳腺结块缩小,月经来潮时乳痛亦不明显。后续治疗其他病症期间仍揲左侧乳房上外缘的部位,如天池或中府。有两次发现左缺盆穴有异常,有变硬、紧的筋,行弹拨手法。缺盆属阳明经的腧穴,足阳明经循行于乳房。治疗后患者行乳腺B超发现,乳腺结节已明显缩小。
按语:本病例体现出经络诊察对确认病变部位的重要性。调整经络有多种手段,如手法、针灸、中药,应该合理配合,适当使用,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案例2
杨某,女,27岁,年9月17日初诊。
主诉:乳房胀痛(乳腺增生轻度)3年。
患者乳房经期时胀痛3年,近日做体检诊为双外侧乳腺增生。来月经时乳房胀痛、少腹痛,经血有血块,易急躁;月经干净之后这些症状皆消失。触诊时于双乳房外侧摸到肿块。
症见:(经前)乳房胀痛,累及乳上及胁下。苔薄白,脉沉细。
经络诊察:太阴经、阳明经、少阳经、足厥阴经异常。
辨经:病在少阳经、阳明经。
选经:少阳经、阳明经。
选穴:支沟、阳陵泉、梁门、梁丘、中脘。
中药处方:柴胡10g,白芍12g,郁金10g,茯苓15g,白术10g,川楝子10g,煅牡蛎20g(先煎),青皮6g,法半夏6g,香附10g,王不留行10g。10剂。
疗效:治疗3次之后(每周治疗1次)乳房胀痛和肿块已消失,再治疗1次巩固疗效。属临床痊愈。
医案解读
经络诊察及辨经确定与本病关系密切的是少阳经和阳明经。按经络循行,足阳明经行于乳房的中部,足少阳经行于乳房外侧。少阳经主枢,但患者多思易怒,为肝郁气滞,久思气结,影响少阳经疏泄功能,气机阻滞,气血上逆,脾气结滞,水湿失运,痰浊内停,则乳房胀痛而有肿块。因为少阳经疏泄功能受阻,不能维持经络的通畅,亦不能转枢足阳明经的郁热,则阳明经的气血阻滞,足阳明经运行于乳房,故引起乳房胀痛。
支沟、阳陵泉属少阳经的腧穴,可疏泄少阳经郁结。梁丘为足阳明经的郄穴,可调节本经经气,因此可止痛消肿,能治乳房肿痛、乳腺增生。中脘为胃的募穴,可排除本脏堆积的代谢物。梁门为足阳明经的腧穴,与中脘在同一个水平线,邻近乳房。针右侧梁门穴要谨慎,不能过深,因为临近肝脏。最后一次治疗,为了巩固疗效,针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由于患者只能一周一次治疗,为加强效果,辅以逍遥散加减,有疏泄少阳、健脾、解郁、化痰、散结、安神的作用。针药并用,肿块皆消失。仅用针灸治乳癖亦有效。
经验小结
乳腺增生属中医的乳癖。一般认为乳房为肝胃二经所司,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脾气结滞,水湿失运,痰浊内停,滞结于乳房则发本病。《外科正宗》记载:“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
虽然一般认为乳癖累及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但仍然要根据察经络的结果。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发现,相关的经络不局限于此两条经络。
案1通过经络诊察确认属厥阴经和手少阴经异常为主的乳癖。患者的乳痛较重,取足厥阴经、手少阴经的郄穴止痛。使用局部的手法(揲、弹拨)为促进局部组织之间的气血流动,气血一动,有疏泄止痛、散结之效。
案2属阳明经和少阳经的乳癖。少阳经与厥阴经相表里。取支沟、阳陵泉疏泄少阳经,由于足阳明胃经循行于乳房,故配其郄穴梁丘止痛。少阳、阳明经之郁滞得解,经络疏通,乳房痛止,乳块渐消。
这两个病例再次证明经络诊察的临床价值。临床上不要局限于所谓“标准”的治疗方案。用经络诊察,对疾病的认识会加深,治疗的思路会扩大。
本文摘自《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居易
郭诚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作者/郭诚杰
病案:
胡×,女,31岁,医生。
四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乳房外上象限各有2×2cm之包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病”,未作治疗,肿块逐渐增大。近2、3月来,于经前10天左右即感乳房胀痛加剧,月经过后胀痛略减,下次月经来潮复前,而引起注意。既往患风湿性关节炎,月经14岁初潮3~5/28~30天,经行正常。双侧乳房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各触及6×6×3cm包块,边界尚清,质中等,与周围组织不粘连,表面皮不红,乳头无溢液,压痛。舌红。脉弦。证属肝气郁结,郁久气血郁滞,致使痰湿凝结成核,积于双乳。法当舒肝理气为治。
处方:
1.天宗、肝俞均双侧;2.膻中、屋翳、足三里均双侧。
治疗经过:
上两组穴交替使用,8次为一疗程,每日针刺1次行平补平泻手法。通过4个疗程针刺治疗,双乳疼痛消失,包块明显缩小。停止针刺治疗,两年后信访得知,经前乳房胀痛再未出现,两乳包块自行消失,一切复常。
曾针治乳癖例,其治愈率约为40.4%~54.39%,总有效率为93.5%~97.3%,对90例针刺治疗后1、2、5年的随访,远期有效率分别为81.4%、92.5%、92.4%,与西药组(口腹睾丸糖衣片)、豆提物注射组、中药组(乳块消)和自愈组对照,其效最优。
本文摘自《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编著/钟起哲,本文作者/郭诚杰
乳腺增生病的一针疗法
作者/高树中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既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或进行性变化,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
本病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之范畴。其病名最早见于华佗的《中藏经》。基本病机是肝脾失调,气滞痰凝。从经脉循行看,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内侧,冲脉散胸中。所以本病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
首先,我们谈一下四海。《灵枢》在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下,认为自然界有东西南北四海,人也有四海。《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中提到:“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并且四海都有与体表相通的穴位,所以针灸与四海相通的穴位就可以调节四海,治疗四海的病症了。
用人迎治乳腺增生病也是根据四海理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出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膻中即胸部,其相通的腧穴后面在大椎上下,前面在人迎。所以针灸人迎就可以治疗胸部的所有病症。位于大椎旁的定喘穴可以治疗肺病的喘咳,就是因为有通调气海的作用。
乳房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有这样一句话:“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可见三阴三阳这六经的“标”和“本”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标”、“本”呢?本,指草木的根,如《吕氏春秋·先已》:“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标,指树梢,如《庄子·天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这是《灵枢》将人体的十二经脉以树为比喻,本穴好比树根,标穴好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树冠。本穴和标穴是经脉脉气汇聚的地方,对经脉脉气有较强的调整作用。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人迎穴就是足阳明胃经之标穴。
总之,人迎穴恰在人体的咽喉要道,脾经、心经、肾经、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连或相通。同时,人迎为足阳明之标,又是阳明之流注之所,并且又为足阳明、少阳之会穴,因而刺之除可调节胃经之气外,尚可调节少阳胆经的功能,对肝(胆)、脾(胃)功能的调节恰恰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面。
从西医学来看,使人迎穴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迎穴深部的交感神经干、颈交感神经节、外侧的迷走神经及甲状腺等。通过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及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等发挥作用。同时,人迎穴周围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丰富的动、静脉及淋巴组织也对人迎穴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迎(ST9)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针刺人迎穴时应避开颈动脉,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应谨慎使用。
本文摘自《一针疗法》,作者/高树中,济南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