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扶阳
大家对餐桌上的姜都不陌生,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古时伏羲龙(古书记载伏羲龙就是神农)尝百草,误食*蘑菇腹痛如刀绞,昏倒在地。醒来时发现自己倒在一片嫩嫩的清香味的尖叶子丛里,闻着叶子的香味,他感觉身体很舒服。他知道是闻了叶子的清香解*救了他。于是拔出叶子与根茎,嚼服。不久便出水样物,身体很快恢复正常,于是就给救他命的植物取名“生姜”。
在中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可以找到伏羲龙关于姜的记载:“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注明姜的用途很广:“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现代科学研究姜内主要含有姜醇、姜辣素、姜烯酮、姜油酮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菌、增进食欲、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回圈、保肝、抗癌等作用。
姜全身都是宝!
中医认为嫩生姜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温中止呕、解鱼蟹*。
老生姜多用于温中散寒,治疗腹部冷痛;回阳通脉治疗寒凝血脉;燥湿消痰,治疗咳嗽有痰。
姜叶有活血散结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扑损淤血。
那么民间是怎么巧妙运用“姜”来解除身体的疑难杂症?
1.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淤血内停者,用干姜叶3克,当归尾9克,碾末温酒送服,一日三次。
2.感冒:感冒,流清鼻涕者可以用生姜红糖水改善。生姜35克洗净拍散切块,加入一碗半冷水,煮沸10分钟,加入一大勺红糖拌匀。趁热一口气完,盖上厚被子发汗。避风寒、生冷食物连续3天。
3.空调不适症:空调房间待久后引起的浑身发紧、头发胀、脖子硬,口含生姜片或每天用2~3片生姜泡水喝,身体的不适很快就会消除。
4.止呕:生姜有止呕功效。生姜9克,捣烂外敷双内关穴,胶布固定;这种方法啊治疗晕车效果也很好。晕车的人也可在坐车前口含3片生姜预防晕车。
5.防止老化:中国古代才子苏东坡在《杂证》中记载:钱塘净慈寺有一八十多岁和尚,面如童子,问其缘故:“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中国明朝也记载了生姜美容功效,《奇效良方》记载:“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
6.生姜解酒:酒后头痛、头晕,可用生姜10克,人参9克煮水喝,喝了马上缓解。
7.冻疮:如果手脚已生冻疮但没有破溃,可用老生姜煮水泡手、泡脚、或者烤热擦冻疮,效果很好。
8.驱痱子:大人或小孩长痱子,可以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
9.急性炎症:老生姜10克,仙人掌(去刺)20克,二药捣烂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炎、急性腮腺炎、急性附睾炎、外伤性肿块,3~7天治愈率很高。
10.皮肤生癣:用生姜汁一日数次外涂,可治愈;生姜汁毫升加海盐一勺、醋适量,水毫升,煮沸10分钟,趁热泡脚20分钟左右连续7天可除脚臭。生姜汁涂于头皮加以按摩10分钟,每天3次,可治疗斑秃和脱发以及消除头皮屑。
生姜的饮食禁忌
中国民间认为,姜能治百病,但是得适量,食用太多了反而伤阴。口干、阴虚火旺、眼红内热的人不宜吃姜;长了痈肿疮疖、肺炎、肺结核、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痔疮、肾炎等患者不宜吃姜。
烂姜有*也不可以吃。
姜与狗肉同食会腹痛,姜与兔肉同时吃会腹泻。姜与中药*连、*芩、天鼠矢相克不可以同时服用。
大家一定得记住姜为辛温燥热活血之物,只可以早上吃,晚上不可以吃。中国民间有谚语:早上吃姜,如吃参汤;晚上吃姜,如吃砒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本品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嫩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姜,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
一般用3~10g。
1、风寒感冒:本药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药更多是作为辅助用药,常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本药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达到祛寒开胃,止痛止呕功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配伍。若脾胃气虚者,可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本药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吐最为适合,可与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配伍;若痰饮呕吐者,常与半夏配伍;若胃热呕吐者,可与*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配伍。
4、寒痰咳嗽:本药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常与麻*,杏仁等药配伍;外无表邪而咳嗽痰多色白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配伍。
5、解鱼蟹中*:本药能解鱼蟹*及半夏、天南星的*性,故对鱼蟹等食物中*,以及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均有一定的解*作用。
本药助火伤阴,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生姜主要含有挥发油、高良姜萜内酯辛、辣成分、呋喃大牻牛儿酮,2-哌啶酸及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有止呕,抑菌,升压,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心脏作用。
《伤寒论》吴茱萸汤:吴茱萸6g,人参9g,大枣10枚,生姜18g,治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或厥阴肝寒头痛,痛在颠顶,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金匮要略》大柴胡汤:柴胡15g,*芩9g,芍药9g,半夏9g,枳实9g,大*6g,大枣5枚,生姜15g,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邪热下利。
张仲景用姜有法度
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初析如下。
炮姜与姜汁的运用。
仲景根据“辛甘发散为阳”的经旨,提出甘草干姜汤以复阳气,方中干姜炮用,重在温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方中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复阳,炮用守而不走。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足温。
《金匮要略》亦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臃,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中炙甘草重在补土,炮干姜重在温中,亦即“虚则补其母”的方法。生姜汁的运用,见于《金匮要略》的生姜半夏汤,方中用生姜汁,取其辛散之力,以奏散寒逐饮之效。仲景除上述二方分别使用炮姜和生姜汁外,其余都是采用生姜和干姜。
生姜的运用。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解表散邪
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以发越水气;射干麻*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连*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温中祛寒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姜与半夏配伍运用
生姜因能治半夏的*性,故多同时运用。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姜和半夏二味所组成的三方,在配伍运用时,更具特色。
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由生姜半斤,半夏一升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方由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本方由半夏、干姜等分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上述三方,因姜的制法不同,其作用有降、散、温的区别。小半夏汤证和生姜半夏汤证,均为饮邪内结,难以骤消,故取分服以缓解胸中寒饮。服时需待“温”和“小冷”,是因为寒饮内停,对热药可能起抗拒作用,及易引起呕吐。而半夏干姜散,因呕吐剧烈,故需“顿服”,才有足够力量以制止呕吐。
仲景用姜的规律说明,姜的药用范围广泛,姜的炮制、方剂的配伍,以及煎法、服法都有一定的法度。在临床诊疗中,要不断探索、总结,进一步丰富姜的药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火神扶阳最擅长用:姜
“火神”精粹在扶阳,而扶阳又离不开姜。
从姜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要谈扶阳理论的运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所以这里就先从姜的运用谈起。
火神为什么要用姜?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其他的中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姜,以及其他辛温扶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根源还是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医阴阳学说里面,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中医认为机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先秦的诸子百家也明确谈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在《周易》里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在论坤元的时候,却是“乃顺承天”。很显然,《周易》在这里强调了“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观念。在《乾凿度》里面还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也就不能够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再看《内经》里面,它的重阳思想也是很突出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个生命境界。
展开来看,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其广泛的影响。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行;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所以,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就不可能正常的升降。反过来讲,阳气的布运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有鉴于此,火神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由机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从治疗的角度来看,火神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无疑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非不敢用也,不明也。”很多医者不知道“立极之要”,实际上,就是不知道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并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用姜以及桂、附。
所以火神说:“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如果学者能够洞达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就不至于会出现姜、桂、附不敢用、不能用的情况。那么,“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以阴为从的道理。正如我们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应该包含在这一道理里面。
“人之生存,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说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言人体阴阳之虚实、盈缩都在五行变化当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阳气周流,刹那不停。“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这个纲领,实质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体阳气之极端重要性。
人体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阴平阳秘乃言以阳为主导的阴阳动态平衡。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就能把握复杂的病理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从生理上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依靠的是阳气。因为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所以,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内经知要》里面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
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于阳气,亦即阳主阴从的关系遭到破坏,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调。所以,对于阴虚病人,只要姜、以及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见解可以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无论病之在阴在阳,皆不离扶阳这个原则,皆不悖扶阳这个旨归,此为火神之精粹所在。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的指导下,姜、以及桂、附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火神的一大特色,成就了“火神”之名。
火神派经典扶阳奇效秘方!1.潜阳方
组成:砂仁30克(姜汁炒),附子24克,龟甲6克,甘草15克。
功效:纳气归肾。
主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
2.姜附茯半汤
组成:生姜60克取汁,附子30克,茯苓24克,半夏21克。
功效:回阳降逆,行水化痰。
主治:阳虚兼见痰湿诸证。
3.补坎益离
组成:附子24克,桂心24克,蛤粉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
功效:补坎益离。
主治:心肾阳虚诸证。
4.姜桂汤
组成:生姜45克,桂枝30克。
功效:扶上焦之阳。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等证。
5.封髓丹
组成:*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6克。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遗精诸证。
6.四逆汤
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痛,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7.白通汤
组成:葱白4根,干姜10克,附子15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戴阳证,阴盛于下,虚阳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脉微。
8.附子理中汤
组成:附子10克,人参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白术10克。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口吐泻利,畏寒,肢冷等证。
9.大建中汤
组成:花椒9克,生姜15克,人参6g,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不能饮食等证。
10.金匮肾气丸
组成:干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质淡而胖,脉虚弱。
11.麻*汤
组成:麻*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12.麻*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4.5克,细辛3克,炮附子9克。
功效: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3.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14.*芪建中汤
组成:*芪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气。
主治:虚劳不足,腹中拘急,自汗盗汗,短气,肢体困倦,脉虚大。
15.乌梅丸
组成:乌梅15克,细辛3克,干姜10克,川连3克,当归15克,炮附子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人参5克,*柏10克。
功效:寒温并用,益气行血。
主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消渴,气上撞心中,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16.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9克,桂枝4克,白芍9克,细辛2克,甘草6克,木通6克,大枣5枚。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17.小青龙汤
组成:麻*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干姜6克,甘草10g,法夏10克,附子6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咳嗽上气,痰涎清稀,舌苔白润,脉浮或滑。
18.甘草干姜汤
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功效:辛甘化阳,温中散寒。
主治:伤寒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呕逆或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遗尿,小便数者。
19.真武汤
组成:炮附子10克,白术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生姜9克。
功效:温阳补水。
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恶寒,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苔白,脉沉。
20.参附汤
组成:西洋参20克,炮附子15克。
功效: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呼吸微弱,汗出气,脉微欲绝。
远古用到中药生姜的方剂如下:
半夏散
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川大*1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去瓤)。制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半夏散主治癖*,症见腹下满痛,身体发*。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加生姜半分,水煎服。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厚朴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厚朴汤:处方:厚朴(去粗皮.用生姜二斤制)十斤,枣一斗六升,丁香皮八两,甘草(炒)十一斤,丁香枝杖十二两,盐(炒)十五斤。炮制:上为末。功能主治:治脾胃虚泠,腹痛泄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七分,热服。常服温中顺气,进饮食。
白术汤
香3分,枳实(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制备方法:上药为粗末。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十九方之白术汤主治脾痹,心腹胀满,不欲饮食,食则气滞体重,四肢无力。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味二陈汤
拼音:jiāwèièrchéntāng英文:概述:加味二陈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十五首。《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加味二陈汤:处方:半夏、橘皮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砂仁一两,丁香五钱,生姜三两。二陈汤加砂仁1钱,青皮半钱。功能主治:《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加味二陈汤功能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停痰结气而呕。用法用量:水煎服。
人参散
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两。人参、炒当归各半两,炙甘草、炮姜、*芪、细辛各一分。主治:小儿呕逆。治小儿卒吐下,腹痛不止。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煎服。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散。为末。
*耆汤
升,去滓温服,不拘时。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济阴纲目》卷九:*耆汤:处方:*耆(炒)白术(炒)白茯苓前胡人参各9克川芎甘草(炒)各6克制法:哎咀。功能主治:益气安胎。治妊娠胎不长。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吴茱萸汤
概述:吴茱萸汤同名方剂约有四十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或厥阴、少阴之阴寒上犯所致的虚寒呕吐证,是暖肝温胃、治疗虚寒呕吐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
二陈汤
炎、妊娠呕吐等属痰湿为患者。《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方之二陈汤组成为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舌苔白腻等症。近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木香丸
二两,肉豆蔻、炙甘草各半两,炮姜三分。木香30克诃黎勒(煨,用皮)45克白术30克桂(去粗皮)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60克芜荑(微炒)30克高良姜(锉)30克肉豆蔻(去壳)15克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过)60克干姜(炮)22.5克甘草(炙,锉)15克制法:上药为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方之木香丸主治肠痹腹胀疗痛,时复飧泄,食不消化。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
白术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方之白术丸:处方:白术1两,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诃黎勒1两(煨,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人参半两(去芦头),桔梗半两(去芦头),桂心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细辛半两,荜茇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五方之白术丸主治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腹胁胀满,或时寒极,四肢逆冷。
真武汤
拼音:zhēnwǔtāng英文:zhenwudecoction概述:真武汤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茯苓9g、芍药9g、白术9g、生姜9g、附子(脱去皮)9g。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伤寒论》方之真武汤: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免疫促进、调节功能,特别是白芍总苷的双相调节作用,以及抗炎、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桂枝汤
概述:桂枝汤同名方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风主治寒之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本方的治疗范围,从历代医家运用的情况来看,不仅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而且还可以用于治疗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病后低热...
附子汤
附子、*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汤: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
橘皮汤
《金匮要略》卷中:橘皮汤:别名:生姜橘皮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小橘皮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处方:橘皮6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行滞,止呕。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用法用量:上药二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温服毫升。下咽即愈。
草豆蔻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豆蔻散:处方:草豆蔻(去皮)一斤,生姜(切作片)二斤,甘草八两。炮制:上件拌匀,入于银器内,用水过三指许,以慢火熬令水尽,焙令干,杵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调,胸膈满闷,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藿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利,水谷不分。夏月煎作熟水常服,调中止逆,除冷气,消饮食。用法用量:每服一钱,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