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怀着妞妞的时候,和老公去“宝宝蜜月”(Babymoon),我们在泰国坐船,遇到一个特别闹腾的小男孩。他爸爸不好意思地跟我们说,他有2个女儿,1个儿子。以前就两闺女的时候,以为孩子有很多“模式”:疯狂模式、活力模式、温和模式、安静模式……总之,有很多档。后来有了小儿子,发现他竟然只有两档,“疯狂上蹿下跳”和“睡着”。
当时正怀着妞妞,我心想,可千万别只有两档啊,招架不住,招架不住~
前两周读崔娃的《天生有罪》,又让我想起那个“两档说”。崔娃小时候实在是太调皮捣蛋了,精力无比旺盛。当他还是个幼儿的时候,如果不死死抱住他,他一有机会就要挣脱跑开。
他妈妈为了消耗他的旺盛精力,把他带到公园,像别人家遛狗一样,跟他玩“扔球”:妈妈把球扔出去老远,让他跑去捡回来。如果他的精力哪怕一点没有耗尽,他就会捣蛋,干“坏事”。
上学后,他成了老师和校长最头疼的“捣蛋*”,总是挨批评。很多次,学校都要求崔娃妈妈带他去看医生,因为学校总是怀疑他有“小儿多动症”(ADHD)。
但是每一次,医生检查后都认为他完全健康,仅仅是*点子多和精力旺盛。
到底什么是“多动症”?会不会有很多家长、老师都怀疑过孩子有“多动症”?我一好奇,就去淘宝搜了搜??。不搜不要紧,一搜吓了一大跳!
竟然这么多药物可以治疗“小儿多动症”啊!
随便点开两个“不好用退款”的看看:
这都什么玩意儿!感觉像是为了孩子安静下来,给孩子吃药,父母还感激涕零的!
尽管我搜的是“多动症”,但很多“药物”都宣称它们还能治疗“眨眼、挤眼、耸鼻、耸肩摇头、歪嘴、清嗓发生、抖手脚”等,并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天啦,看着这么多妈妈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求医问药,我看着都痛苦。
“多动症”到底是个什么病?“抽动症”又是个什么情况?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也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这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神经生理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专注力弱、过度活跃、行为较冲动。
多动症的这些症状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但通常都开始于童年早期(3~6岁),大约一半的人会持续到成年后。
对于幼儿来说,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多动症儿童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好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程度远高于同年龄其他孩子,并且容易与其他小朋友起冲突,造成老师、父母管教上的莫大压力。
专
注
力弱
比如,一些孩子写作业时,做1、2道题目后就已经不能集中精力。一般儿童用1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功课,多动症孩子可能需要花上4、5个小时,而且可能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
▲图片来源:pixabay
过
度
活
跃
?..?~?.?多动症的孩子在幼儿期已经会表现出比同龄儿童更高的活动量。他们一般很难安静下来,上学后即使有老师和父母的规劝,他们仍可能在课堂上不断扭动身体、乱跑动、不能安静参与课堂活动等。
较
为
冲
动
?..?~?.?多动症儿童常干扰别人,他们的自制力明显比同龄孩子低,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他们会经常抢着说答案,或常打断别人说话,也可能喜欢在排队时插队,或在排队等候时干扰其他人。
什么是“抽动症”
那么,那些“不好用退款”的,既可以治疗多动症,又可以治疗抽动症药物,能治疗的“抽动症”又是什么呢?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神经障碍和中风部门对“抽动症”的定义,抽动症是一种神经障碍疾病,患者会出现重复的、不由自主的刻板动作和发声,统称抽动。
早期症状出现在儿童期,3-9岁,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大约3-4倍)。通常最严重症状出现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后期症状减轻,并持续到成年。
我认识一个博士就有这个情况,但是完全不影响他的聪明才智——可能要庆幸他妈妈没有给他乱吃药,把他真的吃傻掉。
为什么“多动症”会和“抽动症”联系到一起呢?因为很多有抽动症的人,可能同时有其他的神经问题,包括“多动症”(ADHD)。
如何诊断“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有研究证据显示与家族遗传有关。此外,母亲怀孕时吸烟、酗酒、压力过大,宝宝早产、出生低体重、铅中*、脑部受到创伤等,也可能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虽然刚才提到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但也不能轻易忽略(当一名合格的家长真的不容易~)。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5%甚至更高比例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两者发病率之比大约为3:1。
那些真的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如果不接受特别干预和专业治疗,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业和人际关系都会受到很大负面影响,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受其他小朋友排挤、长期被老师和父母责备,影响自信心,甚至发展出情绪问题。如果这些情况延续至青春期或者成年,极大可能造成更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明明是生理疾病,但是多动症孩子却可能被误解是故意调皮捣蛋,不被家长、老师理解,也错过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判断,及时干预。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如下。我的妈呀,看了这个诊断标准,我发现真的好容易“对号入座”、自我诊断啊!
(注意:使用这些准则,只能进行初步评估,不能代替专业诊断)。
患者会持续表现出
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
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1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有至少6种症状;17岁青少年或成人出现至少5种症状。
经常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造成课业或其他活动中许多错误。
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件事,比如学习、日常活动、游戏。
难以细心聆听别人说话,心不在焉。
难以按照指示办事,经常无法完成日常事务。
做事常缺乏条理,难以妥善安排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计划。
排斥、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需要长时间全神贯注的事情,如写作业。
经常掉学习或生活用品。
容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日常健忘。
2.多动-行为冲动:
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1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有至少6种症状;17岁青少年或成人出现至少5种症状。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动来动去。
在教室或需要安坐的场合,常擅自离开座位。
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青少年或成人可能仅限于感到不安)。
难以安静地玩耍或参加休闲活动。
忙个不停,就像“身体里装了一个马达”。
话太多,滔滔不绝。
问题还没问完就抢着回答。
难以在游戏或群体中耐心排队、等待。
经常插嘴或打断别人。
▲图片来源:pixabay
要诊断多动症,还必须满足以下情况:
孩子在12岁前就出现了某些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的症状;
症状在多于一个场合出现(比如,即出现在家里,也出现在学校);
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症状影响了孩子的社交发展、学习能力,或与家人的关系;
这些症状不能用另外的精神障碍来解释,比如情绪障碍、焦虑或人格障碍等。
就像许多人怀疑自己生了病,便首先上百度“自我诊断”然后把自己吓个半死一般,不少家长越看自己的孩子,越觉得他们有多动症的“嫌疑”。
不要说别人了,我看到成年人的症状之一:拖延症,我都想给我自己自我诊断一个了
不过,如果我们怀疑过后,能求助专业医疗人士的帮助还好,最可怕的,有人在没有对孩子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之前,就随便给孩子喂药吃!
“多动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作为公共卫生博士,而非神经学方面的专家,我其实不在跟大家大谈治疗的位置上。之所以想跟大家聊聊“如何治疗”,是希望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向性的认识——正确的治疗是什么样的,而不要去采取错误的治疗方式。那样不仅对孩子的症状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比如,我读博士期间曾经受到一个外婆的救助,她说宝宝昨天洗澡水有些烫,可能被吓到了,今天一直异常哭闹,能不能给宝宝吃点“小儿惊风散”。那个小儿惊风散里面含有朱砂,朱砂听起来像一种安全无害、甚至有些美丽的东西,但它的化学名其实是硫化汞。它会对神经造成伤害。你觉得给宝宝吃了,宝宝变安静了,她可能只是因为神经受到伤害,变得迟钝了而已。
不要乱用药,尤其不要乱用传统药物——古人懂得比现代科学家多的话,古代的儿童死亡率(可以看看皇子公主有多少能活过1岁的)就不会那么高,人均寿命就不会那么低了。
言归正传,一旦孩子被医疗专业人士诊断为多动症,家长需要和医生、老师,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多动症的治疗有行为治疗(包括对家长的训练)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6岁以下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对于6岁以下的多动症儿童,行为管理方面的家长培训是首选的治疗方案,比如:
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次数以及父母通常的反应;
分析行为发生的诱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通过改变这些前因和后果,比如透过改变环境安排、给予奖励、正面激励等,让孩子反复体验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强化好的行为、减少不恰当的行为。
如果行为治疗对孩子没有明显改善,且症状持续严重,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这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可有效改善注意力。
注意哦,用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而不是和很多人想的那样,用“神经抑制剂”。
▲图片来源:pixabay
6岁以上
对于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需要同时接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两类药物——中枢神经兴奋剂和非中枢神经兴奋剂,用于帮助控制和改善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很遗憾,至今还没有可以根治多动症的药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美国FDA批准的这些药物已经在6岁及以上儿童中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主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和影响睡眠等问题。
中枢神经兴奋剂有哌醋甲酯和安非他明(amphetamine);
非中枢神经兴奋剂有托莫西汀(Strattera)、胍法新(Intuniv)和可乐定(Kapvay)。
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基本都已经上学,所以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也是治疗的一部分。给多动症的孩子安排安静的学习环境、前排座位,把功课拆成细小部分,给出的指示清晰、明确,多使用图画和动态教程,都是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对造成多动症的成因还不十分清楚,这是一个需要专业医生开展综合评估和诊断的疾病,并且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治的药物。家长不能随意将一般孩子的好动与“多动症”划上等号,更不可擅自购买药物,试图让孩子“安静下来”。
记住我们的初心:不是养育一个没有“问题”的小孩,而是帮助这个小孩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实现自我价值。
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应尽早开展行为治疗,通过对家长的训练来纠正儿童的行为;6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需要结合药物与行为治疗,这其中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还需要老师的配合。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帮助多动症孩子减少在学习、社交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从而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充分发挥其成长潜能。
“抽动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为什么说前面的那些药物都特别不靠谱呢!别的不说,一种药物不可能既能治疗多动症,又能治疗抽动症。
如果明确诊断是“抽动症”(而不是眼睛不舒服,嗓子不舒服,过敏等问题的话),也不应该乱给孩子吃药,而应该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和“多动症”一样,目前我们还不完全清楚抽动症的病因,现阶段的认识是,可能和大脑某些区域的异常情况有关。
当行为和语言方面的症状持续超过一年,才考虑诊断为“抽动症”。典型的抽动症,对于一般的临床医生来说抽动症不难诊断。但不典型的症状,比如某种成年后才出现的状况可能需要专科医生来诊断。
因为绝大多数抽动症的症状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也不影响智力和身体机能(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博士一样),所以绝大多数有抽动症的人都不需要药物治。
不是所有我们身体的“毛病”都能被治“治愈”,或许应该被治愈的是你的眼睛和心灵,学着不要对他人,尤其是你的孩子吹毛求疵,学着欣赏他的独特性。
但是,如果孩子的抽动症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影响到机体的功能性,也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神经松驰剂,比如氟哌啶醇和哌咪清。
不过,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所有的抽动症患者都一样有效,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治愈”抽动症。并且,这些药物都存在一定副作用,包括增重和反应迟钝等。降低副作用的方法是降低剂量和短期用药。
你可能注意到了治疗多动症的是神经兴奋剂,而治疗抽动症的是神经抑制剂,它们的作用几乎是“相反的”。所以那些宣称同时可以治疗多动症和抽动症的药物,不要说从根源上治疗疾病了,它们从根源上就是错误的治疗逻辑。
近期有研究发现,某些治疗“多动症”的神经兴奋剂,并不会加重“抽动症”,但对这些药物的研究还不充分,并且是禁止有抽动症的孩子或者有抽动症家族史的人用的。
总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写作业就坐不住;有的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有的非常调皮,没有一刻是安静的。
这些情况虽然和“多动症”的一些症状很像,但如果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评估,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刚入学,还没有适应上课的节奏,有的也许只是还不了解学校里的新规矩。假如草率地和“多动症”混为一谈,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而增加了大人的心理负担,也给孩子徒增困扰。
小舒说:
不要自我诊断“多动症”和“抽动症”,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不要听信传统药物无*副作用,把孩子*傻还给人点赞!
“小儿多动症”需要专业治疗,但很多行为治疗都是针对家长的,需要家长认真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养成好习惯。如有必要,也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但需要专业医生指导用药。
至于“抽动症”,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影响智力不影响行为功能,不需要治疗(也无法治疗),不要因为你看着不爽而给孩子用药。如果只是因为你看着不爽,请给你自己治疗,改善你看孩子的眼光,不要给孩子用药。
参考文献:
USCDC,SymptomsandDiagnosisofA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