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盛夏,天气闷热多雨,外界湿气容易入侵人体,尤其是夏季人们易贪凉,如吹空调、睡凉席、过食生冷食物等,进而损伤脾胃,使其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导致体内湿气聚集。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体内湿气过多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如何判断体内有湿
判断体内是否有湿,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大便。
体内有湿,则大便溏软不成形。此外,舌苔腻、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腻,便说明体内有湿热。
体内湿气过重,会使人觉得困倦、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胃肠道症状,这既是中医讲的“湿重如裹”。
对付湿气有妙招
勤运动利代谢
运动不仅可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还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闲暇时不妨试试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健身运动,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增加水分的代谢。
避免潮湿环境
日常生活中最好避免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是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该多加留心,例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等。
饮食清淡适量
肥甘厚腻之味不易消化,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而甜食和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则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过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其寒凉性质。
说到祛除体内湿气,薏米红豆粥便是佳品,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薏米,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可轻身益气。红豆,有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但在熬薏米红豆粥时,不要加大米进去,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此外,食疗防湿之品还有:高粱、玉米、薏苡仁、扁豆、水芹、洋葱、冬瓜、马齿苋、鲫鱼、鲍鱼、田螺等。这些祛湿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湿、通便解*的功效。
拔罐艾灸巧祛湿
拔罐疗法是中医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能够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还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艾灸能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对祛除湿邪很有疗效。
专家简介
陈小华
科室:中医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临床中擅长治疗:1、脑萎缩、脑梗塞、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悸等心脑血管疾病。2、失眠、健忘、眩晕、顽固性头痛、焦虑症。3、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耳聋、耳鸣。4、脾胃病:慢性胃炎(胃胀、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便秘等。5、各类皮肤病如湿疹、牛皮藓、荨麻疹等。6、肾炎、水肿、结石病(肾结石、胆结石)、腰痛、风湿病、阳痿、早泄等。7、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8、四高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疗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叹。
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清代陈氏宫廷医术(名医—陈修园)第15代传人之一。他充分继承发扬了陈氏宫廷医术,并将陈氏医术“疗病以治本为重”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十年来,专攻脑病的研究与治疗,将传统的中医诊疗手段与现代医学科技有机结合,并形成了自我的诊疗体系。
每周日~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