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与女性一生关系密切的妊娠、分娩、哺乳、感染等均伴有损伤和疼痛。今天谈谈女同胞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及接受个体化治疗,告别疼痛。
乳房疼痛
一、周期性乳房疼痛
往往与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通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发生。多为双侧乳房疼痛,乳房外上象限的疼痛最为严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临床查体未扪及明显异常,彩超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者只是经前乳房胀痛,可以通过热敷、红外线治疗或口服药物缓解。
二、非周期性乳房疼痛
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乳房同子宫一样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受激素影响,而体内激素的波动又受情绪、睡眠、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生气的时候,情绪不好、睡眠不足、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可致疼痛。
三、乳腺癌
患者绝大多数无明显疼痛感觉,少数患者以疼痛就诊,疼痛多为阵发性刺痛、隐痛。
四、哺乳期乳房疼痛
1.乳汁淤积:哺乳期因一个腺叶的乳汁排出不畅,致使乳汁在乳内积存而成,主要表现是乳内肿物。处理办法:佩戴舒适乳罩,喂奶前患侧先热敷3~5分钟,并做乳房按摩疏通硬块,增加喂哺次数,正确挤奶和使用吸奶器。
2.乳腺炎:后乳汁淤积是直接病因。手法排乳为治疗原则,疏通乳腺,清除乳汁淤积及乳孔堵塞;促进脓液的排出,使细菌无滋生环境,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
慢性盆腔痛
特指骨盆及周围组织器官连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并最终呈现器官功能异常的,严重威胁患者的社会正常行为和生活质量。它是一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诊断。表现为间断性下腹部疼痛,同床时异常疼痛,大小便时疼痛感,常常伴有痛经。统计显示慢性盆腔痛的发病率中女性占据了30%左右。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近85%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慢性盆腔痛。由于盆腔粘连、充血,出现月经期下腹痛及腰骼部坠胀痛,常易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疼痛混淆。特点为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常于月经开始出现,持续至整个月经期。
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是指育期妇女由于生殖系统感染所致宫旁组织炎、输卵管炎、卵巢囊肿、卵巢发炎、盆腔腹膜炎、子宫内膜炎等系统感染性疾病。慢性盆腔痛中近20%因盆腔炎所致,而三次及其以上的盆腔炎病人有近70%左右导致慢性盆腔痛,可能为输卵管畸形、卵巢异位以及盆腔形态结构异常所致,也可能是长期的炎症所致。疼痛特点: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劳累或月经期加重,常伴有白带增多,月经过多或痛经等症状。长期患病可出现乏力、精神萎靡、失眠、纳差等,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容易反复。
三、盆腔静脉瘀血
盆腔静脉丛扩张、血液循环瘀滞致子宫及附件区域红肿是盆腔静脉瘀血的重要原因,疼痛晨轻晚重,长久站立加重,侧卧减轻或消失;也可表现为以一侧较重;可伴有痛经、性交痛、月经改变等。
四、盆腔粘连
常由盆、腹腔手术及其炎症引起,由于粘连限制了盆腔与其脏器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疼痛。由于粘连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盆腔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疼痛特点:非周期性,呈慢性持续性钝痛。
五、间质性膀胱炎
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的膀胱功能障碍,不伴有组织学改变。患者中90%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0~46岁。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性交困难和盆腔疼痛。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膀胱上皮损坏,出现慢性盆腔疼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沮丧、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应在早期作出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
六、肠激惹综合征
指累及小肠和大肠的运动功能紊乱,其引起腹痛的原因尚不清楚。疼痛特点:腹痛弥散,无固定痛点,以左下腹多见,为阵发性或连续性痉挛性疼痛,焦虑、紧张、进食后及月经前疼痛加重,多伴有慢性便秘,偶有腹泻。
七、肌肉疼痛
肌肉骨骼异常是导致慢性盆腔痛的原因之一。疼痛特点: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常伴随体位变化或活动后而改变,休息后疼痛明显缓解,受累肌肉用力时疼痛加剧。因怀孕和分娩造成的疼痛有:1.耻骨联合疼痛综合征;2.梨状肌疼痛综合征;3.闭孔肌疼痛综合征;4.大腿内收肌群疼痛;5.产后腰背疼痛;6.四肢疼痛;7.坐骨神经疼痛。
八、心理因素
许多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没有组织病理改变,研究发现可能由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性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调查显示,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由社会因素所致者占5~25%。疼痛特点:持续性钝痛,无放射性,疼痛部位弥散,易改变,遇有社会心理因素时即可发作,长期维持同样的疼痛,治疗后无好转或加剧。盆腔检查、B型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均无异常发现。
产后耻骨痛
耻骨联合由两块耻骨纤维软骨结合而成,两个软骨盘之间形成一联合腔,其上、下、左、右均有像绳子一样的韧带联系在一起。一般女性的联合间隙为4~5mm,怀孕后随着激素水平的改变,这个间隙可增宽,有利于胎儿的顺利娩出,但通常不超过10mm。但如果因为某些因素,会使准妈妈耻骨联合距离超过10mm或联合区域有疼痛感,而且放射到大腿根部和会阴处,行走或者负重活动疼痛加剧,如上楼梯、上下车、穿裤子、甚至翻身时。发生上述疼痛,医院进行专业诊断治疗。
产后腰背痛
表现为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轻者肢体活动受限,重者则无法直立行走。产后腰背痛比较常见,对很多产妇造成困扰。
一、激素型疼痛:怀孕期间体内的激素发生剧烈变化,其中*体和胎盘分泌的松弛素会影响骨盆和脊柱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导致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引起骨盆及背部疼痛。
二、随着胎儿的发育,准妈妈的腹围增大,承托的胎儿重量也在增长,骨盆和腰椎的应力增加,出现了腰椎前突和骨盆前倾。脊柱周围的肌肉弱化,无法对腰椎起到稳定、承托作用,导致产后腰背疼痛。
三、腹直肌分离:随着胎儿的增长腹直肌分离,而分离的腹直肌和薄弱的腹横肌导致腰腹部重心偏移,打破内核心的平衡,加重了脊柱的负担,引发产后腰背痛。
四、骨质疏松:哺乳期钙质需求增加,而运动减少、日光照射不足导致产后发生骨质疏松。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最常见。
五、劳累:照顾宝宝时久站、下蹲、弯腰弓背是大部分妈妈的常态,腰部反复弯曲伸直导致腰肌劳损。一部分产妇因哺乳姿势不正确导致腰部肌肉劳损。
六、虚弱导致的疼痛:产后处于气血双亏阶段,身体虚弱,耐受力下降,加之激素水平改变,导致产妇痛阈值下降。
七、心理问题: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的新妈妈,身体肌肉也更容易产生神经性紧张,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肌肉失衡,引发疼痛。
八、麻醉:少数产妇因为麻药的副作用导致腰背部疼痛。
专家简介
陈先玲主任医师,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康复科主任,从事妇产科工作近30年。熟练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产科危、急、重症的抢救。擅长女性各种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产后诸痛、女性性功能障碍、外阴白斑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对产后缺乳、乳汁淤积、乳腺炎及妇女乳腺增生、乳痛症等良性乳腺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先后到医院、广医三院、上海医院、上海医院进修学习盆底疾病诊治。参与完成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4项,先后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7篇。(来源:上*晚报长治市妇幼保健院陈先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