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小听;图:琦琦、小春;编排:Sarah在柴米多城市餐厅里人见人爱的包浆豆腐,对于云南之外的人来说都新奇不已。十多年前,刚来云南时,我也对街头三步两步就能见到的豆腐小摊小店尤为好奇。对招牌上的“包浆”二字,似懂非懂,豆腐里究竟包的什么“浆”?作为豆腐爱好者自然要去打探一番的。烤好的小豆腐被店家装在纸碗或牛皮纸袋里,竹签子戳一个一口咬下去,Q弹的豆腐表皮里竟然是像豆花一般的嫩滑质地,一时间热气从无数蜂窝状小孔中散出,混合着蘸水的麻辣,两种不同口感的豆香在齿间穿梭,香辣滚烫,瞬间就被这股暖和劲儿征服。之后经过朋友的“科普”才知道,包浆豆腐能做到“外韧里嫩”,其实是当地原材料配合独特的制作工艺而达成,从此对包浆豆腐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些日子逢摊必买,每日必吃。好在,走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烤豆腐的小摊小店,或是藏在街头巷尾,或是开在繁华街市的角落里。烤豆腐摊往往能提供种类丰富的蘸水辣椒:青柠檬的酸辣口味,卤腐汁的酱香口味,小米辣的蒜香口味,或是最直截了当的火烧胡辣子面、单山干辣椒面,各式蘸碟,让豆腐的风味尤为丰富,恨不得一样来一份。不少米线店会将门口的一块区域租给烤豆腐的小摊儿,“一碗米线,一碟烧豆腐”,学着昆明人的标配,一吃就吃了十年。后来有机会去到石屏、建水一带,那里的烤豆腐摊更为有趣:炭火烧好,架上宽大的铁篦子,生豆腐挤挤挨挨堆在篦子一角,食客围炉而坐,炭火上熟一个,便拣食一个,豆腐堆上再拨入生豆腐烤上,源源不断。摊主坐定,将炭火上的豆腐不断翻动,烤熟的夹到食客面前,手上动作娴熟精准,脸上表情气定神闲。铁篦子上放置着几个小罐,每一食客有一对应,每吃一个豆腐,摊主就扔一粒包谷在罐中,待吃完要结账,摊主就数一数罐中包谷粒计数收款,颇有几分“撒豆成钱”的意味。吃一颗豆腐,投一粒包谷,用这种原始而传统的方法计数,买卖双方十分默契,这是建立在食客与主人家彼此信任上的营生。再后来,在云南有了自己的小家,包浆豆腐便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烤箱里烤的除了蛋糕面包饼干,就是各式各样的云南小豆腐了。/柴米多餐厅出品的包浆豆腐/??在柴米多各城店供销社都可以尝到包浆豆腐,也可以买回去自己烤(附赠蘸水??哟~)买回来的包浆豆腐,是四棱八角的小方块,看起来白白净净,整整齐齐,非常惹人喜爱。将豆腐一个个一排排整齐码放在烤盘里,在温度的作用下,豆腐慢慢鼓鼓涨涨成一个小圆球,浓郁的豆香味扑鼻而来,此时已忍不住吞口水,待烤至金*时,摆盘上桌,配上家人喜欢的蘸料,便是一道家庭烤箱快手菜。/买回来的包浆豆腐,在家简单烹饪,或煎或烤,都美味/前几日,高原冬季迎来一波降温,蛋糕咖啡已不能俘获躯体的寒冷了,彼时满脑子都是一碟烤得鼓鼓囊囊冒着热气的包浆豆腐,于是便翻出烤网,直接在炉灶上烤。
看小豆腐在火炉上慢慢变得圆圆鼓鼓真的是一件及其治愈的事。不用翻得太勤,一面烤成金*色后再翻烤另一面,待到热力让豆腐整个儿变得金*、蓬松,就烤好了。
配上干蘸料,轻轻夹上一块,表皮柔韧有嚼劲,内里却是无比柔嫩滑口,像是一团团豆腐脑,入口的瞬间,热气一下子滑进口腔里,有时候烫得人龇牙咧嘴也不舍得吐出来。其间泡上一壶云南红茶,如此云南版的“下午茶”,才是高原冬季的正确打开方式啊。云南历来不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可这却一点也不妨碍这里有着悠久的豆腐历史,以及云南人对烤豆腐非同一般的情感。豆腐摊从大街到小巷,从清晨到日暮,从城市文艺小店牛皮纸袋里装着的滚烫小可爱,到乡间小镇上数着包谷粒的市井小摊儿,再到主妇烤箱里的一碟家常菜,烤制可鲜嫩,油炸可香酥,或传承或创新的吃法,烘烤着冬日的温暖和有温度的生活。一个个圆圆鼓鼓、可可爱爱,如掰开日子一般,把热乎的豆腐在蘸碟里打个滚儿,围坐一起,赶走时间,日子的味道就在这一枚口感百变、滋味万千的包浆豆腐里。??在柴米多各城店供销社都可以尝到包浆豆腐,也可以买回去自己烤(附赠蘸水??哟~)更多阅读:《腊月里最迷人的腊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