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皮肤防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459.html作者:莫德平
横亘两广间的云开大山往粤西延伸时,在罗定市泗纶镇留下了千沟万壑的高丘地貌和遮天蔽日的丛林。这里盛产木材、肉桂、八角、*榄,更让泗纶人引以为荣的是漫山遍野的罗竹。今年春节前,笔者在泗纶镇高和村初识了这种长节、径大、壁薄、柔韧、清香四溢的竹子,热心的村民还讲述了罗竹从“竹海会歌”到“化浆为纸”,及被编织成精致的蒸笼、工艺品而漂洋过海的故事。
当时,娘家在沙底村的许小姐说:“你如果想知道罗竹更多的故事,就到杨绿、沙底等村庄去吧,那里漫山遍野都是罗竹。”于是,我一直期待着有机会深入泗纶竹海,寻找罗竹的故事。近日,终于得以成行。
会唱歌的竹子
每逢吹风下雨,罗竹林里,竹子就会相互摩擦而发出波涛汹涌、声威远大的天籁之音,犹如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一直心存疑问。
在泗纶镇恒兆蒸笼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位女工闻言,都笑了起来。
“沙罗竹会唱歌仔,这是我们山里人都知道的事。如果你晚上进入竹林,可能会被吓倒呢。”正在编织着蒸笼的陈姨说。
其实,竹子在古代就是制作乐器的主要材料,最简单的笛子就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罗竹独具的壁薄、节长、径粗等特点,使其发声更加清亮悠远。而泗纶人称其为沙罗竹,据说是因它被风吹时,会发出“沙罗沙罗”的声音。
“沙罗竹会唱歌不算神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治病。”恒兆公司的老员工灿叔说。他随即透露了这个“祖传秘方”:把约一年生的罗竹砍下来,分段,把去节的一端斜放到碗里,用火烤竹子中段,竹筒内更会有淡*色的竹水流入碗内,烤上两段,就有半碗了。
“这烤出的竹水甘甜可口。咽喉肿痛,小孩感冒发烧,饮下半碗,即有奇效。”灿叔颇为自得地说。
“沙罗竹的嫩笋,更是所有竹笋中的上品,也是山珍中的上品。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清、香、补!”灿叔接着说。只是罗竹与别的竹子不同,它春天无笋,过了端午节,竹笋才逐渐破土而出。到六七月,肉质鲜嫩、清脆爽口的罗竹笋就会成为泗纶人一年中最美味的山珍。
见我对罗竹的故事如此着迷,恒兆蒸笼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均泉决定亲自做“向导”,带我到他的老家杨绿村去。时近正午,一路翠竹成荫。李均泉是土生土长的杨绿人,路上,他说起与罗竹的故事:“我爷爷、父亲都会用罗竹编织各种竹器。我不到10岁,就上山砍竹子了。那时,我们把砍下的罗竹扎成竹排,顺杨绿河漂流而下。部分用来编织蒸笼等竹器,更多是用来造纸。”
到了杨绿村外,李均泉说附近有一间古老的土法造纸作坊,决定带我前去一探究竟。
曾经是土法造纸的优质材料
通往造纸作坊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我们只好下车步行。转过一道山弯,一座耸入云端的大山突然出现在眼前。只见罗竹浩瀚如海,可惜无风无雨,无法切身感受到那传说中的天籁之音。不绝于耳的是各种山鸟的啼叫,还有隐隐而近的溪流声。
当年泗纶公社工艺厂旧址
随着溪流声越来越近,一座已经废弃的造纸作坊清晰可见。它建在从大山深处流出来的溪流岸边,李均泉说,这条溪流就是杨绿河。我们顺着小路,下到河边的造纸坊内。几间砖柱瓦顶的晾纸房内,还架着一排排用来晾干纸张的竹竿,沿岸一排4个泡竹池,中间的池里还泡着已经发黑的竹子。
“水碓!这里还有水碓!”李均泉兴奋地叫起来。
我急急地走过去,果然有个巨大水碓静静地立在幽暗的碓房内。水轮的木质叶片虽已磨损,但仍基本完整,直径近尺的铁制碓轴已经锈迹斑斑,石臼也有明显的偏磨。李均泉也说不出这间造纸坊建于哪个年代,在他的印象中,自小就有这间造纸坊。
土法造纸的师祖是蔡伦,已经相传年,也传到了云开大山深处的泗纶。我们在纸坊内略为寻找,即找到了土法造纸四步工序的物证:原料分离,由泡竹池完成,把罗竹放入池里用石灰泡浸,脱青脱皮,分散成纤维状竹絮;打浆,由水碓完成,通过流水驱动水轮,带动碓头舂碎石臼里的竹子;抄造,瓦房内还可见一个个小浆池,只是找不到捞纸器;干燥,瓦顶凉棚下的竹竿,无疑是当年用来晾纸用的。
(古法造纸)
当年泗纶有多少这样的土法造纸作坊?我咨询罗定文史专家陈大远老师,他说,在未有卫生纸前,这样的小型造纸作坊生产的土纸曾在泗纶大行其道,当年,*府曾想作非物质文化申遗,但因为污染水源,很早已被封闭停产,申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可我觉得,那残存的水碓,应该算是一件文物。
罗竹,作为造纸原料的历史使命,也由此终结。但它作为编织竹器,特别是编织蒸笼的使命,仍在继续。
泗纶蒸笼业的兴起
罗竹,作为制作蒸笼的优质材料,有其得天独厚的品质:壁薄、长节、韧性好。而它最优良的品质是能散发出其他竹子所缺少的清香,这种清香渗入食物中,除了增进食欲,据说还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据泗纶竹蒸笼文化馆内的展板记述,采用罗竹制作蒸笼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最早为杨绿、沙底等村庄,当年,村民除了自用外,还沿河溪,把制作好的蒸笼运到泗纶镇内,由镇内的“瑞和”、“盛泰”等货栈收购,再通过泗纶河运往广州、港澳等地出售,到民国时,泗纶蒸笼已经驰名省港。
上世纪70年代初,泗纶镇曾经开设了3间集体所有的竹制品厂,分别是泗纶竹器社、杨绿蒸笼厂、泗纶工艺厂。前两间的主要产品都是蒸笼,厂址分别在泗纶街上和杨绿村内,而规模最大、工人最多的泗纶工艺厂,厂房为荣安大队新塘村一间被没收的地主屋。当年这间工艺厂除了生产藤椅,也生产竹制工艺品。
李均泉带我找到杨绿蒸笼厂旧址,附近的几个村民,当年都曾在蒸笼厂内工作过。年近70岁的李关生正在客厅里手法娴熟地制作着蒸笼,他慢条斯理地回忆起当年蒸笼厂的盛况:几十人集体生产,按件计工分。当年的蒸笼老师傅沈有才还健在,只是记忆已经模糊。
灿叔可以称得上是泗纶蒸笼界的元老了。他年从部队退伍回乡,被优先安排到泗纶竹器社工作。“我的师傅姓俞,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入厂第二年,就开始按件计酬了,制作一只蒸笼有6分半钱,每天可以制作30只左右。”说起那段往事,灿叔还很开心。他说,当时泗纶竹器社的产品全部经肇庆市外贸部门出口,制作非常严格。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泗纶镇的3家集体竹器生产企业先后倒闭。而制作蒸笼的个体户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后市场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十年过去,制作蒸笼的还是那几件传统工具:竹刀、木枕、手钻、竹夹、铁码,最现代化的是钻厚箍时,使用上了电钻。而制作蒸笼的工艺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传统的蒸笼制作手艺兴趣不大。灿叔说他教过的十几个徒弟,如今还从事蒸笼制作者,已经寥寥无几。
“笼”的传人
在从杨绿村出来的路上,李均泉告诉我,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制作蒸笼的能手。为了佐证自己的说法,他讲述了本家叔公李保兴把泗纶蒸笼手艺带上战场的故事:年,李保兴跟随大部队攻上海南岛后,部队炊具严重不足。他看到临时驻地附近有大量竹子,于是找来篾刀,在战友们的协助下,很快制作出了可叠加多层的大蒸笼来。部队首长接报大喜,即从各部队挑选战士,由他教授蒸笼制作技术,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了驻岛部队的燃眉之急,他也由此立下战功。现在,李保兴一家在雷州半岛从事蒸笼制作。
说起创建恒兆公司的过程,李均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他年轻时也觉得这小小蒸笼难有大的作为,18岁就到广州珠江啤酒厂的建设工地做厨师。年夏天,他从广州回家时坐上从深圳开往罗定的客车,结识了一个到泗纶收购蒸笼的深圳商人,在他的鼓动下,李均泉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回家做起蒸笼来。
“当时,张群英也在广州工作,回来做蒸笼的事,也征求了她的意见。”
后来,李均泉与张群英成了夫妻及蒸笼业的最佳拍档,并带领泗纶人成就了今日的蒸笼王国:全镇现在从事蒸笼业者达1.2万人,罗竹种植面积达6万亩。泗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蒸笼制作基地,其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和85%。泗纶蒸笼,在年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李均泉说起当初从独自生产蒸笼,到创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满脸陶醉。“当年收购点附近,最早到场的不是蒸笼加工户,而是猪肉佬。村民拿到钱后,转身就买猪肉,那场面和趁圩差不多。这给我很大的满足感。”
恒兆公司车间
娘家在沙底村的张群英说,当年她非常羡慕能在蒸笼厂工作的同龄人,经常在门外“偷师”。她在成为蒸笼制作能手后,通过各种方式义务培训了大量蒸笼制作人才。
“泗纶的蒸笼业也面临着很大隐忧。”张群英细数泗纶蒸笼业面临的问题:生产方式落后,从业者老龄化,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眼睁睁地看着很多罗竹烂在山里。她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感到肩上的社会责任更重了,正探索着如何解决这些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恒兆公司已经开始了多方面的创新,如最近推出的电子蒸笼就深受用户欢迎。
在泗纶镇现代农业园内,恒兆公司宽敞漂亮的新厂房、员工宿舍、食堂、办公楼等已经基本完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前那个巨大的蒸笼雕塑。张群英说,这个雕塑是她酝酿已久的得意之作。基座上的花岗岩板上,刻着李均泉撰写的铭文:“时间对于所有人是公平的。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经历数十载风雨变迁,恒兆企业传承祖先的优秀竹蒸笼手艺继而发展进取,如同华夏的日晷,相沿不辍,历久弥新。”
张群英说,恒兆公司正在改进生产技术,期待用机器代替部分粗重的手工,同时完善公司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工作。她满怀信心地说:“相信泗纶的蒸笼业通过升级转型,能成就更多年轻人的未来,让更多的泗纶人走上致富的道路,让罗竹书写更加动人的故事!”
(作者系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